微软学者 | 他们的科研之道:耐得住寂寞,做有效科研

2021-06-11 |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遭遇多次拒稿,她如何坚定科研理想?做“不会很快出结果”的研究,他如何耐住寂寞?什么是有效科研,他如何在科研中获得“成就感”?今天,我们又将带来三位“微软学者”的故事。褪去“微软学者”的光环,这也是三个普通科研人的成长故事。我们会看到,三位同学虽都曾遭遇瓶颈挫折,但仍深耕科研、平和心态、坚定向前。那些体会的大小挫折、珍贵成果、甚至每个艰难渡过的深夜,都已汇聚成这份梦想考卷永久记录的满分答案:积淀,与坚持。

张子昭:以科研为业微软学者是一剂“强心剂”
张子昭初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结缘并了解到“微软学者”,是在五年前。2017 年,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读本科、初尝科研的张子昭,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即被人工智能促进协会年会(AAAI)录用,她因此受邀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举办的 AAAI 2018 分享会。同年,她的辅导员、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博士生曹越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一时“人赢”“大神”等光环加身。微软友好、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让张子昭心生向往,她希望进入这个更高的平台体验、学习,同时,“微软学者”这个闪亮的荣誉也在她心中种下向往。

2019 年,博士二年级的张子昭在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高跃副教授的鼓励下,鼓起勇气申请“微软学者”,并顺利获此殊荣。张子昭的研究方向为图信号处理、复杂网络及应用。在高跃副教授的指导下,她在复杂关联建模与优化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动态超图学习方法,并在三维对象识别、情感分析、脑疾病诊断任务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虽然已过去两年,她仍记得面试与领奖的诸多细节:多位高水平研究员与她一对一交谈,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郭百宁院长共进午餐,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多元与包容文化……这一切让她觉得,这个结果,值得多年的念想与等待。

 

张子昭(右一)获得2019“微软学者”奖学金

选择“以科研为业”,就意味着与挫折为伴,张子昭对此深有体会。她表示,“微软学者”奖学金不仅为她提供了科研支持,帮助她走入更大的平台,更是一剂精神“强心剂”,让她得以确信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博士入学后,张子昭曾被连续拒稿五次,那段时间,她陷入了不自信的泥潭,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准备“微软学者”奖学金的申请资料,让张子昭得以暂时跳脱科研工作,“慢下来,回头看”,梳理自己近些年已有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知自己获评“微软学者”奖学金,张子昭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微软的平台也让她已有的工作得到了更多关注与建议。在综合审稿意见认真修改后,她的文章最终被人工智能领域 A 类期刊 IEEE TPAMI 录用,为这些年的“屡败屡战”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张子昭在2019“微软学者”奖学金颁奖现场

“博士生肯定是要成为一个乐观主义的人。我就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相信努力总有回报。”如今的张子昭,已经能够云淡风轻地谈起被拒稿的经历。她认为,科研的内在动力不在于竞争论文数量,而在于对重要问题的求知欲,要相信自己选择的领域与积累的工作;面对科研瓶颈也不要害怕,挫折本是科研的常态,只要接纳审稿人的建议、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作为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张子昭并不觉得自己和男同学有什么不同:“科研做得好不好,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有没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她强调自己会主动出击、接触不同的想法,以免困在同一个视野里。 

邹沫:慢节奏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用一句话形容你与微软学者奖学金的缘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邹沫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与微软学者奖学金的故事。“我很早就知道微软学者奖学金,因为实验室之前已经有三位学长获得过这项荣誉。”邹沫口中的三位学长,是曾分别在 2014年、2016年、2018 年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的刘宇涛、利文浩和魏星达,他们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IPADS)。

2017 年,邹沫从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开始进入 IPADS 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海波教授。“导师鼓励我们研究有价值的问题,做有影响力的工作,优秀师兄也给我树立了榜样。师长的影响都让我始终关注着微软学者奖学金。”

 

邹沫

从听说、旁观到真正迈出申请的那一步,身边的“微软学者”始终驱动、鞭策着邹沫。当得奖的消息传来,“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激励。”邹沫说, 获奖是一种认可,更加坚定了他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不断前行的信心。“我现在的科研项目正处于播种、耕种阶段。”邹沫说,自己近期尝试解决文件系统相关的证明问题,目前这一领域已有一些理论,但要实际应用于文件系统中还有很大扩展空间。形式化证明能极大提升系统的安全性,然而当前系统证明领域还有许多公开问题。在导师陈海波教授的点拨和鼓励下,邹沫成为了上海交大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第一个投身研究这一方向的博士生,“最开始缺少这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许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邹沫说,“但我很享受这种不断面对问题和挑战的生活,导师也积极支持我跟国内外的研究者交流学习,去尝试解决无人回答过的问题。” 

2019年邹沫在操作系统领域顶级会议SOSP演讲

系统证明需要长时间的抽象思考。邹沫说,这也许是自己科研生活“慢节奏”的原因,“过程耗时较久,要耐得住寂寞。”用几个月的时间对抽象问题由简入繁、进而抽丝剥茧,是每一个博士生都会遇到的难点,“长时间的沉浸是必经之路。”邹沫打趣自己投入的系统证明领域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方向,“不会很快出结果。”但邹沫常常能在实验室研究到深夜,他深深记得大四参观业界公司时听工程师分享的“升级打怪”比喻,“要打更大的怪,就要让自己更强。”邹沫说,科研也是一样的曲折上升之路,用热情、志趣投入其中,用钻研、思考获得乐趣,“更努力才能学到更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仅是邹沫对微软学者奖学金从远望到靠近的奇妙缘分,也是他科研思考过程的日常。“研究系统证明需要不断思考,骑车、吃饭、睡前无时无刻不是思考的好时机”,邹沫说,也许一开始无法厘清,但只要持续自我整理和深入讨论,“一个更清晰的脉络就会在脑海中神奇浮现。”

“对我来说,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最大的意义是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邹沫说,个人影响力提升能使自己为更多同领域学者所注意,对后续的前沿交流有很大助益。同时,这也是对系统证明研究方向前景与意义的重要认可,同样提升了这一学科细分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邹沫希望,自己的获奖能鼓舞更多研究者关注、投身系统软件的形式化证明,“让我们日常的软件系统真正地实现安全可靠。”

韩旭:有效的科研工作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系统展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度过本、博八年漫漫学习生活的韩旭,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之间有很久的羁绊与故事。大二那年,韩旭与他的同学在微软“黑客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了最佳创意奖。而在大三,他又作为清华大学微软学生俱乐部骨干参加了微软学生夏令营,充分体验了微软文化。之后,他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科协的主席,与科协紧密联系的人工智能学生兴趣团队也获得过微软亚洲研究院提供的资源支持。博士期间,韩旭师从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的孙茂松教授与刘知远副教授,继续着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与交流。这些经历丰富着韩旭的科研视野。 

韩旭

得知自己获评 2020 年“微软学者”奖学金,韩旭的第一反应是“超级开心,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他开玩笑称,自己能被选上“有运气的因素”,因为自己并不是论文成果最多的人,是综合发展型的选手:除了进行 AI、NLP 方向的科研工作,他对数学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了解也很扎实,通过信息学竞赛保送清华的经历让他保持着写代码的习惯,也在 GitHub 社区维护着一些自己的工程项目。在科研工作中,韩旭对“获得感”非常重视。比起“一个劲 push 自己”,他更倾向于把精力放在感兴趣的、重要的问题上,因为“有效的科研工作是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去系统展开的”。确信工作的重要性也能给科研工作者必要的正反馈。心态上的沉着与坚定,在韩旭日常的科研习惯中也有所反映。他认为,不一定只关注最新的、最相关的论文,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有时候也需要读一些“老古董”的东西,以及“乍一看”不太相关、但是有长远益处的东西,并吸纳进自己的科研知识框架中。

与大部分博士在读的同学不同,除了科研,家庭也是韩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婚姻让韩旭早早地承担起作为另一半的责任,也让他学会更好地把握时间,在家庭的温暖与科研的突破间保持平衡,“太太是医学博士,压力更大,我们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在“微软学者”奖学金的申请过程中,妻子给了韩旭充分的陪伴:“当时几乎所有的申请材料都是卡点准备,比如 PPT 是下飞机后在机场做的,深夜的机场一个人都没有,太太就一直陪着我一起完成。”

 

同学们和韩旭组织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体晚会

导师的引导和家庭的支持,让韩旭渐渐成长为一个笃定、平和的博士生。刚读博时,韩旭也曾背负发表的压力,为论文“抓狂”:“有一篇论文从本科开始投了快两年,最后改得面目全非,才投出去。”但是现在,他能够更客观地从长远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和过程中的挫折:“不同阶段的博士生有不同的心态,这是正常的。刚入学时发一些论文能够帮助减少焦虑。但是数量不是绝对标准,将来回头看现在的焦虑,会觉得只是一个小波澜。”即将毕业、选择去向的韩旭也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中看到了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可能。他将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态,继续自己的科研目标:让机器在开放场景中进行知识的自动归纳与持续学习,最终能够利用丰富的知识信息来增强语言理解。
选择真正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沉静思考、扎实积淀、不畏挫折、笑对挑战,是几位“微软学者”给出的追梦答案。当然,“微软学者”是一项重要的肯定,但绝不是努力道路的终点。继续前进,相信所见的未来会是更广阔深邃的星空与深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