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两所“母校”,两份栽培
2019-05-30 | 作者:微软学术合作
6 月,李潇即将从求学近十年的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同时,他也将从微软亚洲研究院“毕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这两所“母校”都对他意义重大。
大四时,李潇通过微软创新人才学院入选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在研究院的科研与学习,中科大学生大四一年内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修读的 8.5 学分课程受到校方认可,并计入本科期间所修学分中。
微软创新人才学院是隶属于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的一个教学改革项目,旨在让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受到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的亲手指导,接收到国际一流的研究氛围的熏陶。图为 2018 年创新人才学院结课合影。
谈起自己的博士生涯,李潇多次提到学校导师王永教授。按照联合培养计划,李潇在博士一年级时回到中科大,在导师王永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基础课程。“王永老师经常鼓励我多选修一些数学方面的基础课,建议我多读一些跨学科的论文。”李潇回忆。“在博士论文选题以及准备和过程中,王永老师也对我进行了许多指导,”王永帮助李潇梳理文章逻辑,也对行文思路提出了建议。
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实行“双导师制度”。学生博士一年级期间在校学习课程,并接受学校导师的指导;在博士二年级至五年级期间,则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作为主导师,在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转变。(了解更多李潇在 MSRA 的实习故事,请点击:实习派 | 李潇:中科大联培博士日记,少年潇帝的 MSRA 奇幻漂流)
答辩仪式结束后,李潇与答辩委员会评审导师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赵峰,李厚强,童欣,王永,李潇,郭百宁,吕岩,熊志伟,石贝贝)
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与国内高校的紧密合作。自 1998 年成立以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先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 14 所学校与科研院所校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方面的合作。这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培养中国高素质计算机科研人才新模式上的探索,该项目致力于让中国的优秀人才在世界一流的研究环境中、在资深研究员与教授联合指导下挑战前沿难题、参与微软重大项目,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广州女孩黄丹青在大四通过校内张贴的海报了解到中山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曾抱着“纯实习”心态来到 MSRA 的她,却没想到在这里收获了更多惊喜,也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中山大学-MSRA 联合培养博士黄丹青(右)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导师、首席研究员林钦佑(左)合影
杨欢(右四)与上海交通大学导师过敏意(左三)毕业答辩合影
李潇、黄丹青、杨欢,只是中国高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二十年来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缩影。在已毕业的百余名联合培养博士生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他们”,成为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中流砥柱和闪耀新星。在高校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联合培养博士生参与到世界一流的研究工作中,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培养科研领域高素质人才,支持国内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是中国高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共同目标。“联培博士里涌现出了特别多科研能力突出又扎实肯干的学生,期待他们做出更多好成绩”,微软亚洲学术合作总监马歆说,“也非常感谢合作国内高校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信任和支持,希望未来我们能共同培养出更多卓越人才。”
2019 MSRA 毕业典礼全员合影
毕业啦,不说再见,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