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科研上的“柳暗花明”?听听你的同龄人怎么说
2023-12-19 |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有人说,科研就像一场孤寂的修行。路途中,虽也有花团锦簇,但更多是荆棘与骤雨:找不到有价值的科研问题、研究方向转换的迷茫、实验结果不及预期、论文投稿被拒、项目压力太大……这些问题,相信大部分研究者都会遇到。
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生 Tech Talk 第 46 期讲座邀请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两位联合培养博士生王裕淞、易婧玮。让我们一起从同龄人的视角出发,听听他们如何面对研究工作中的失败与困难,实现科研上的“柳暗花明”。
活动合影
嘉宾介绍
王裕淞的研究方向为 AI4Science,特别关注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他赢得了 PCQM4Mv2 赛道的 OGB 大规模挑战赛、NeurIPS 2022 和首届全球人工智能药物开发大赛等多项比赛。在 NeurIPS 和 Advanced Theory and Simulations 等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五篇以上的论文。他最近的工作 ViSNet 已被用作微软 AI2BMD 模拟系统的基础模型,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易婧玮的导师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首席研究员谢幸博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广中教授,研究重点为解决大型语言模型中的安全和社会问题,特别关注是模型的知识产权保护、调查和缓解 LLM 漏洞,参加了 ACL、EMNLP 和 KDD 等多个著名学术会议。
易婧玮(左一)、王裕淞(右一)
Q1:迟迟无法确定研究问题,怎样克服焦虑?
易婧玮:无法确定研究问题的痛苦往往会出现在研究初期。你可以先从调研领域内的论文开始。这时候你往往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四处游荡,却觉得一无所获——整个过程是相当煎熬的,但现在回头来看,这种焦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你会发现,当你每天都坚持读几篇论文,几个月之后就能对整个领域的大致状况有所了解。后面就需要跟自己的 mentor 沟通,将初步研究想法进行细化。
Q2:实验结果总是不及预期,应该如何处理?
王裕淞:不要因为几次实验结果不满意,就沮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一定不行。你得坚信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可行的,只是在某些实施细节上出现了问题。面对结果不能仅仅浮于表面,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原因。尤其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机器学习,大家往往是这个参数不行就不多思索地换其他参数试试,其实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
易婧玮:对于初级研究者来说,大家手头的工作应该不太涉及具有重大突破性质的研究。很多问题可能不会涉及到理论层面,大部分其实都是代码 bug 导致的。所以遇到问题先不要沮丧,可以检查检查自己的 bug。不行的话,也可以请周围的合作同学帮忙,用小黄鸭调试法(Rubber Duck Debugging)对着他梳理一下自己的代码,可能你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代码的问题所在。
王裕淞进行分享
Q3:对于中途更换研究方向的人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易婧玮:我也切换过研究方向。新兴的方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研究者,让人倍感压力。但是大家可以沉下心来,因为新领域肯定有很多很多问题可以去探索,而且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耐心打磨的,不要在所谓的”热点“面前迷失研究初心。
Q4:自己的 idea 被别人抢发了,应该怎么办?
王裕淞:研究做好后一定要尽快挂到arXiv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其次,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你的想法跟大佬抢发的想法一样,那说明我们的思路非常正确。即使这一篇论文错失了机会,随着我们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下次就有可能抢在别人之前把文章发出来。
易婧玮进行分享
Q5:Mentor 不认可我的想法怎么办?如何应对与 mentor 在沟通中出现的冲突?
易婧玮:大家还是要虚心听取 mentor 的建议,毕竟他已经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了很长时间。针对意见分歧的地方,你们可以进行深度交流,你需要发现 mentor 不认可的地方具体在哪里,他自己有什么考虑。此外,有时候 mentor 不认可你的想法,可能是你对想法的表述存在问题。试着用小黄鸭调试法(Rubber Duck Debugging)去梳理问题,对你之后论文的写作也会有帮助。
如果你自己的观点与 mentor 的观点不太相同,一定要主动与 mentor 沟通,弄清楚你自己想要什么、你 mentor 想要什么,双方在更了解彼此的想法之后,就能慢慢摸索出一条共同前进的道路。
Q6:论文投稿频频被拒,如何调整心态、修改文章?
王裕淞:投稿被拒是非常非常常见的。有时候你会发现,按照第一位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后的内容,再拿到第二位审稿人那里,可能又不被第二位审稿人认可了。所以拿到审稿人的修改意见之后,不要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而是辩证思考,只做对你文章有积极意义的修改。
易婧玮:投稿的会议质量也会影响到你所收到的审稿意见质量。我们需要保证自己的心态,辩证地参考审稿意见去修改论文。被拒稿也是重新审视自己论文的机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把论文打磨得更好。修改之后再投递,论文被接收的概率一般会比修改前要高。
活动现场
Q7:有项目压力和毕业压力压在身上,怎样才能做出有影响力的好研究?
王裕淞:我个人的体会是,在没有达到毕业要求时,你做研究会比较功利,毕竟有毕业压力摆在那里。我觉得大家可以在科研初期先完成毕业要求,再去追求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没有毕业压力之后,你也能在真正意义上放松心情,尽情探索科研的美好。
易婧玮:我刚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满怀一颗想要发论文的心,却没有发论文的能力。这个时候我 mentor 给我安排的事情大多是一些项目。我就会觉得,总忙项目哪里有时间发论文?但其实,做工程项目的时候你会与很多工程师沟通,能够学习到很多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工具和方法,工程能力也会得到快速提升,这些对你日后做实验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