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ACM Fellow周礼栋:博士之后,下一站在哪儿?

2022-05-15 |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编者按:《Nature》针对全球6000多位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三分之一的博士生可能经历焦虑抑郁。研究瓶颈、毕业延期、求职压力,博士生涯可谓“南上加南”。临近毕业的计算机博士们更容易感到纠结:读完博士该去哪儿?学术界还是产业界?科技公司研究院还是创业?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ACM Fellow周礼栋和我们聊了聊他的看法。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礼栋博士

Q:您认为国内年轻的计算机博士跟他们的上一代比,有什么变化?

周礼栋:我觉得年轻一代比上一代更有潜力。他们接触最新技术更早,加上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也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不少年轻一代在博士期间就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起点更高。我希望他们有信心也有野心去做一些更具引领性、超越性、世界级的工作。我们研究院就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为他们提供一个国际一流的成长环境,以先进的理念和实践助力他们成为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

Q:这些高精尖人才在博士毕业时,对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焦虑?

周礼栋:我观察到,大家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担忧和焦虑。刚毕业时的焦虑主要出现在就业选择上,比如是去高校、研究院、成名的大公司,还是去初创公司?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这些选择背后都意味着什么。

Q:对于这样的焦虑,您有什么建议?

周礼栋:我觉得选择的第一要点总是“聆听自己的心声”,去追求你最想做的事业。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判断哪个环境为你今后几年快速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成为你迅速成长的加速器;这包含了这个环境以及未来的同事是否具有国际一流水平,是否关注人才培养和成长,是否能给你机会参与具有挑战性、前瞻性和影响力的项目等等。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就能具有先发优势并且不断突破枷锁、完善自己,就可以避免将来在年龄或专业上的焦虑。

Q:关于定位,您认为计算机博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而哪些方面可能是他们的短板?

周礼栋:我一直认为把博士生价值认定为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过于狭义。攻读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研究工作和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各种能力,比如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深度分析能力,科学选择问题、方法和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完全有能力在新的环境和要求下迅速适应和学习。

如果选择进入商业公司,很多计算机方向的博士生可能没有产品和商业化方面的经验,从技术研究到产品商业方面的思维转换常常也需要经验和时间。在研究院,我们会有意识地为大家创造接触产品和商业方面的工作和活动的机会,让有兴趣的学生和员工做各方面的尝试、学习和探索,帮助大家学到更多切实的东西,这是研究院在技术和组织架构上长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Q:您在招聘人才时,比较看重哪些方面?

周礼栋:Harry(沈向洋)曾经说过,我们招人选择“三好”学生: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我在这里延申一下,来解释我认为人才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 所谓“数学好”,广义的解释就是指专业能力、理论技术上要强,而且要有专长。
  • 所谓“编程好”,广义的解释就是执行力要非常好,有能力把想法变成真正有影响力的东西。
  • 所谓“态度好”,广义的解释就是学习、合作、成长和应变能力好,具有成长型思维。

因为创新是很难的,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却碰壁了,但你还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能力,不断以你的想法和实干带动并影响大家,擅于和大家紧密合作,做成更有影响力的大事。

刚才说的“三好”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从整体而言,微软亚洲研究院很重视多样性,我们不想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种类型的人才,而是希望很多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一起合作、研究和碰撞,这样才会有真正创新的想法出现。

Q:近几年,毕业后选择进入产业界的计算机博士似乎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周礼栋:现在计算机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博士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在人工智能时代,研究和产业上的间隔越来越小,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研究能力。产品应用已经不仅仅是个工程的问题,而常常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和迭代。对很多产品部门而言,具有高研究素质的技术人员来把握技术方向成为产品成功的重要条件。而这就是研究人才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吸引了博士生们将技术投入产品应用中,看到自己研究设计的技术进入产品应用中也会带来一种成就感。

但同时我也想强调,每个人的激情之所在不同,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个体选择,才能百花齐放,让每个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个优势就是我们提供一个环境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去探索,去合作,去创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模式。我们发现结果是会在研究院整体层面自然地出现一个平衡:我们同时有短期、中期、长期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同时跟产品部门的合作模式也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问题也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帮助,大家非常互补。

Q:与高校、科研机构或公务系统相比,科技公司的研究院的特点或优势是什么?

周礼栋:科技公司的研究院肩负着很多责任:做最创新最前沿的工作,对公司做贡献,对更长远的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做贡献。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院需要从理念、组织结构、氛围和制度设计上来支持这些目标的实现。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和产品部门的合作和交流洞察科技趋势和新的创新点,并有时间和能力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抽象和升华,进而能解决一系列重要的前沿问题。我们也通过和公司其他部门的合作将创新带入公司产品和服务中。同时,研究院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是学术界的一员,和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起推动科技的发展,关注并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科技创新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我们支持百花齐放式的自发的创新合作,注重长期影响力和每位人才的成长,而不是短期的 KPI。微软亚洲研究院注重赋能基层创新,让每一位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以及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并以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去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院的管理层面主要起到一个引导、支持、鼓励和提供反馈的作用,创造出一种广泛交流合作、宽容创新、追求长期远大目标的氛围。除了研究上的创新,研究院还鼓励在创新模式以及运营模式上的创新,以适应科技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

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在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投入,这样的好处是不论下一个热点是什么,我们都有相应的预判和准备。我们会围绕着计算机研究核心领域的发展需求,选择那些有强大学习能力的研究员。这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态度好”,因为热点很快过去,学习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博士教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教你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研究院讲究人才培养,也是为了提升造血能力,更好应对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

Q: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员流动大概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周礼栋:我们现在的人员流动是一个非常良性的状态,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员不流动并不是一个有活力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对研究院来说,目前的流动是一件很健康的事。我们很高兴看到一部分研究院培养的人才在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时,根据自己的理想决定去一个全新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抱负,获得成功并感谢研究院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起到的关键推动作用。同时,研究院也不断有很多优秀的新生力量加入进来。一个研究院能长盛不衰的根本,我觉得有两点:我们必须要有吸引最顶尖人才的能力;我们必须要有培养这些人才的环境和能力

Q:对于人才培养,微软亚洲研究院秉持着怎样的理念?

周礼栋:我觉得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培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理念和信仰,具体体现在原则、体制、环境和组织架构上。研究院不仅要选拔优秀人才,更要培养人才,而不只是用人才。对每一个员工来说,研究院都是一个互相合作学习,继续成长的环境。研究院致力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都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哈佛商学院教授 Linda Hill 在一场演讲中提到,创新管理绝不是由主管来界定方向然后激励其他人去执行,我们的管理者更多起到的是协调、支持、引导和鼓励的作用。

哈佛商学院 Linda Hill 教授演讲视频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不断完善,比如说,我们在创新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上正在做更多的努力。如何培育最了不起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研究院的基本理念会一直保持。

想要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最新招聘信息?访问以下链接即可。

招聘链接: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careers/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