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时代的计算机系统革新:更大规模、更分布式、更智能化

编者按:2023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建院25周年。借此机会,我们特别策划了“智启未来”系列文章,邀请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不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分享他们对人工智能、计算机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观点洞察及前沿展望。希望此举能为关注相关研究的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启发,激发新的智慧与灵感,推动行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19 类型:署名文章

韩东起:从理论物理到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迈向学科交叉的新方向

编者按:从对物理现象的探索到对生物本质的研究,从托卡马克可控核聚变到认知神经机器人,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韩东起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大跨度的科研转向?从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从实习生到研究员,是什么原因推动他坚持长期主义研究?从人工智能驱动的神经科学研究,到脑启发的神经网络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他所从事的研究对全球社会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发布时间:2024-01-17 类型:人物

人工智能≠机器“人”:激活基础模型在产业中的巨大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

编者按:2023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建院25周年。借此机会,我们特别策划了“智启未来”系列文章,邀请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不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分享他们对人工智能、计算机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观点洞察及前沿展望。希望此举能为关注相关研究的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启发,激发新的智慧与灵感,推动行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12 类型:署名文章

当AI遇见大脑:电脑与人脑协同“进化”

编者按:2023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建院25周年。借此机会,我们特别策划了“智启未来”系列文章,邀请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不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分享他们对人工智能、计算机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观点洞察及前沿展望。希望此举能为关注相关研究的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启发,激发新的智慧与灵感,推动行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9 类型:署名文章

如何实现科研上的“柳暗花明”?听听你的同龄人怎么说

有人说,科研就像一场孤寂的修行。路途中,虽也有花团锦簇,但更多是荆棘与骤雨:找不到有价值的科研问题、研究方向转换的迷茫、实验结果不及预期、论文投稿被拒、项目压力太大……这些问题,相信大部分研究者都会遇到。

发布时间:2023-12-19 类型:学术合作新闻